复旦大学法学(复旦大学法学院)



复旦大学法学,复旦大学法学院

2023年5月20日,复旦大学召开“构建经济发展的国家理论”研究团队媒体见面会并介绍课题的一些阶段性成果。

该“国家理论”课题组自2021年立项以来,相继在《经济研究》《社会》《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重要论文,并且召开了多场关于经济史学、发展经济学和宏观预期理论的学术会议,并形成多篇政策专报。

在现场,课题组成员张延人博士、奚锡灿博士、陈硕教授分别分享了其阶段性成果。张延人博士阐述了巨型组织中的激励问题,由此分析规模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外部激励会随组织规模扩张而失效,而为了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国家必须促进自我激励,鼓励个体在巨型组织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接下来,奚锡灿博士分析了秩序建构对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作用。他发现,秩序源自产权保护,这让欧洲产生了“自发性”秩序,但中国则具有早熟的大一统国家好官僚体系,由此形成了驱动经济增长的“整体性”秩序框架。

最后,陈硕教授讨论了马尔萨斯陷阱在历史上对中国创新的约束作用。他认为,马尔萨斯陷阱型社会突出表现为人口增长的同时人均生活水平却没有改善,进而导致创新停滞。为驱动创新,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并最终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

“构建经济发展的国家理论”课题为复旦人文社科传世之作精品研究项目,由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研究骨干包括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硕教授、奚锡灿博士、复旦发展研究院张延人博士、石烁博士等青年学者。

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在见面会上。

在见面会上,张军教授阐释了构建经济发展的“国家理论”的动机和学术意义。他指出,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没有将国家纳入其分析范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中国、日本和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现象均离不开国家能力、组织结构、政治激励和秩序以及发展政策、战略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何从国家的视角看待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学的框架里来分析国家能力、技术官僚以及政策的形成逻辑,对于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现象和可能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下一步,课题组将围绕国家形成的经济学、国家与市场机制的效率、中国经济崛起的起源、政绩观的历史起源、叙事经济学与国家繁荣、天象观与国家治理等重大理论问题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论文与评论,并积极向国际学界分享推介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法学(复旦大学法学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