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大学考研(大连交通大学考研分数线)



大连交通大学考研,大连交通大学考研分数线

前述 根据现有的大连交通大学官网介绍,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目前学校的历史就是以1956年开始计算的。我父亲叶伟昌教授是1956年学校的第一批教师之一,我母亲刘克珠是1956年学校的首届毕业生。那么为什么学校刚成立的当年就有毕业生呢?当年学校的许多老师已经作古,建校时比较年轻的老师也都是90岁左右的老人了。在建校二十多年以后毕业的我们,也绝大多数已经退休,开始老年生活。我在家里经常听爸爸妈妈讲述当年来到大连的经历,以及我们学校的许多故事。。。。。。

作者简介:叶毅,1960年3月15日出生于南京,上海市嘉定人。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大连铁道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原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原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和无锡市戚河工艺技术开发部工作。

大连交通大学历史溯源 大连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 管、理、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轨道交通和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也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大连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校庆以1956年为起点,校友录从1958年开始。这是目前公认的。至于1956年之前学校的历史沿革,档案资料极为鲜见,后来的人也知之甚少。

根据我父母的回忆, 1956年初的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是由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机车车辆制造专业整体搬迁至大连而成立的。而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历史又可以追溯到1915年创建的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

学校的具体发展历程如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附设机师科(1915年)――同济医工学校附设中等机师科(1922年)――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师学校(1926年)――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1933年)――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5年)――华东工业部同济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5月)――迁址南京(1951年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济高级工业学校(1953年1月)―― 1953年7月同济高工土木科、机械科分别建校,同济高工机械科迁址童家山1号,组建第一机械工业部南京机器制造学校――195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机车车辆制造专业整体迁至大连,成立“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

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6年)—-大连机器制造学校(1957年)—-大连铁道学院(1958年)—-铁道部大连铁道学院(1961年)—-大连交通大学(2004年)—-现在

大连交通大学的溯源时间线 大连交通大学的溯源时间线

华东工业部上海邯郸路同济高工学校大门全景(1951年5月)

迁址南京(中山北路200号)同济高工校区(1951年7月)

迁址南京(中山北路200号)同济高工校区(1951年7月)

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办公楼 (童家山1号)

1956年初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机车车辆制造专业的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老师先行迁至大连,当时只有一块空地, 边基建边上课,条件十分艰苦。

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的第一批毕业生是1957年毕业的,这届学生前二年在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机车车辆制造专业学习,最后一年在大连学习毕业的。但是实际上1956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机车车辆制造专业毕业生才应是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的首届毕业生,因为当时大连学校正在筹建,所以这届学生留在南京继续完成学业,部分专业课老师留下来完成专业课教学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因他们是在南京机器制造学校修完全部学业的,所以后来领到毕业证书是南京机器制造学校颁发的。该届学生大部分分配至大连机车厂,大同机车车辆厂和青岛四方车辆厂工作(家母刘克珠就是这一届的毕业生,分配至大连机车厂)

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来自于1951年7月由上海搬迁过来的同济高工,而同济高工的前身是同济医工学堂机师科,始建于1915年,1933年改建为同济高工,其全称是“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同济高工)。该校设机械、土木两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4年(含一学期实习课),其培养目标是机械和土木中级技术人员,面向全国招生。

1933年同济高工随同济大学一起,校址设在上海市吴淞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迁至昆明、四川李庄等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同济高工随大学部工学院由四川李庄(现属宜宾市管辖)迁回上海,在新市区江湾魏德迈路(今为邯郸路)370号续办。

1951年5月,同济高工与同济大学分开,隶属于华东工业部领导,同时调整学校组织机构,设教务、辅导、总务三处,人事、财务两室,机械、土木两个专业科和实习工厂。华东工业部任命朱振德教授继任校长,江可宗任教导主任,蒋式良任机械科主任,胡璘任土木科主任,吴忠道任实习工厂厂长。为了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建设和学校扩大招生的需要,1951年7月学校迁至南京市中山北路200号原民国政府资源委员会旧址办学。

1953年初,华东大区撤销,同济高工直属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53年7月,同济高工土木科、机械科分别建校,在土木科基础上成立南京建筑工程学校(1980年南京建校升格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1年5月并入南京工业大学)。同济高工机械科迁址童家山1号,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至此,同济高工办学历史结束。

上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当时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各个地区都在筹办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交通设施的建设尤其需要专业人员,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前身同济高工当年是和同济大学共享教师资源的,解放初同济高工整体搬迁至南京以后,相对其他学校来说师资力量比较强大。1956年国家确定把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机车车辆制造专业整体搬迁至大连,成立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很快两年以后,发展成为了大连铁道学院。

1956年家父叶伟昌教授接受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业敎育司委托,负责编写机车车辆专业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教材,由南京到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简陋的招待所里常住,成为了学校的第一批教师之一。 1956年初第一批由南京转到大连创建学校的老师有许多,其中有家父在南京学校的同事: 谭卫元、张金兰、戴雅康、于叔明、钱振霞、姚国治、刘为民、李隆华、朱从耀等众多老师。当年大连的主食是玉米(我们大家读书的时候,大连的主食还是玉米),他们克服南方人不习惯吃玉米的习惯,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大连交通大学的发展史上有他们的汗水和心血。

家父叶伟昌教授在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完成教材编写任务后,回到了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继续教学及研究生涯,家母刘克珠是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6年机车车辆制造专业首届毕业生(读书的三年生涯在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完成,由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发毕业证),毕业以后分配至大连机车厂,于1959年调入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工作。作者出生于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家属楼,从小在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校园内长大,作者还记得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作者经常自己到学校食堂去买饭菜回家和妹妹一起吃饭。

作者后记 作者1976年高中毕业,进入工厂做装配钳工,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父母千方百计找了一些参考书,并且亲自辅导,作者经过短时期的复习,考试通过了大学本科线。

作者全家对大连铁道学院感情深厚,记得作者当年的高考志愿全部填写的是大连铁道学院。 按照学校的溯源关系来说,作者与父母相隔二十多年后毕业于同一所院校。

作者在大连铁院毕业以后,分配至原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后调入原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受到父母的榜样作用,作者也是工作勤勤恳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结束语 据大连交通大学网站简介:“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本文对大连交通大学的历史溯源给出了一条明确的脉络,作者认为可以对现有的学校信息加以补充。

大连交通大学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代一代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作者毕业四十年来,和其他校友一样,努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工作。心里总是想着要为学校争光,我们永远都是铁院人。

鸣谢!

感谢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焊接78-1班的李杭生同学花费时间审阅和修改。

感谢曲光,许立,郑国大同学审阅。

感谢兄弟院校西南交大工民建78-1班马宁同学的审阅和鼓励。

感谢所有热爱支持大连交通大学的同学和校友。

大连交通大学考研(大连交通大学考研分数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