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考研(云南考研学校有哪些)



云南考研,云南考研学校有哪些

  作者张文韬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

  杨晓英 云南中岑咨询公司

  云南省是中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地、贸易集散地和出口地,咖啡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咖啡是云南省重要经济作物,产量较大,但其产业结构却以小农户、合作社为主,呈现小散弱的特点。云南如何在咖啡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笔者从咖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开展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咖啡可以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其中阿拉比卡种植面积大,铁皮卡、瑰夏、波旁、卡杜拉等耳熟能详的咖啡品类均属于阿拉比卡大类。云南咖啡被称作”小粒咖啡”,主要产区是保山市、普洱市,较为新兴的产区是西双版纳州,目前怒江州泸水市也已开展精品咖啡铁皮卡的规模化种植。”云南小粒咖啡”其实是国内对阿拉比卡种的统称,包含了老品种的铁皮卡(Typica)和波旁(bourbon),以及在云南种植面积占绝对优势的豆种——卡蒂姆(Catimor)及其混合品种。

  19世纪80年代,随着滇越铁路通车和蒙自海关开关,大量客商和传教士进入云南,云南咖啡的历史从此开启。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大理宾川种植了第一棵咖啡树。当时,越南在殖民地开发背景下,早已实现了咖啡的大规模量产。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保山市怒江河谷的潞江坝设立了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开始了系统化咖啡选育培植之路。一位保山华侨梁金山先生从咖啡发源地埃塞俄比亚引进了咖啡苗良种铁皮卡,经过科研人员多年努力,铁皮卡成为滇西怒江流域保山市、德宏州以及澜沧江流域临沧市等地的优势咖啡品种。当年在云南种植的这些铁皮卡和波旁咖啡豆,当地称为”老品种”。但云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局部气候特质,对于大规模发展咖啡产业是一个艰巨的挑战。相对云南其他咖啡产区,潞江坝气候特质和土壤特性适宜高品质咖啡种植,但由于怒江流域山高坡陡的特性,适宜种植咖啡的土地十分有限。

  20世纪80年代起,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本着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提高云南咖啡产业水平的主导思想,包括雀巢、麦氏、卡夫在内的外资巨头企业被先后引进到云南滇西咖啡产区,但这些外资企业在滇西各地推广了”卡蒂姆”品种。卡蒂姆是一种多代杂交的咖啡豆,主要来自阿拉比卡,但混入了四分之一的罗布斯塔豆基因,具有植株矮小、产量高、能够抵抗各种植物浆果病和叶锈病的特征,但卡蒂姆风味较为粗犷,缺少阿拉比卡豆的细腻柔滑。这些外资企业引入卡蒂姆品种,主要是作为速溶咖啡原料。值得注意的是,卡蒂姆豆也呈现出了小粒外观,该外观与原来生长在滇西地区的铁皮卡品种非常相似。与此同时,外资企业还将云南咖啡进行了商业包装,统一命名为”小粒咖啡”。但卡蒂姆品种的”小粒”并非铁皮卡品种的”小粒”,二者风味的巨大差异,导致云南咖啡在其后的几十年内,都被认为是质量低劣、只适合做速溶咖啡的原料。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咖啡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真正的云南小粒咖啡已经被卡蒂姆品种所替代。由于潞江坝一带交通不便等因素,一批老品种的铁皮卡品种老树被保留下来,成为云南精品咖啡豆种植的宝库。咖啡行业中不少眼光独到的专业人士,经过深入研究和实验,引领发展云南豆种植、烘焙和处理走上了新高度,让很多人看到云南咖啡不输世界其他知名咖啡产地的实力。随着精品小众咖啡市场的扩大,铁皮卡品种种植逐步推广开来,但目前云南咖啡豆种仍有90%以上都是卡蒂姆品种。必须要注意的是,由于其他地区的卡蒂姆品种普遍种在低海拔地区,云南的种植在高海拔地区,生长周期长达6个月,营养吸收充分,可以说,云南的卡蒂姆咖啡豆在处理得当的前提下,不输于其他品种品质。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呈现15%—22%年增长幅度,但云南却出现了咖啡种植户砍掉咖啡树,种植其他作物的情况。经过研究,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土地问题。咖啡豆与其他农作物一样,不同的种源地、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种植出来的咖啡豆在香味、风味及颜色上都有差异。咖啡树对热度及湿度非常敏感,生长条件至少为海拔900米,海拔高,咖啡豆烘焙出来的质量更好。在实际发展中,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咖啡规模化、品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咖啡从种植到进入盛果期约需要6年,但目前的土地使用权政策使得企业在进行规模化种植时,需要考量土地使用的稳定性。例如,企业在流转土地与农民签订合同时,可能签订了5年或10年期,咖啡种植难以在合同周期内实现一定效益,但合同到期后,农民可能会提高流转价格甚至将土地转作他用,导致企业投入难以收回。在此前提下,企业不愿意在咖啡种植方面进行持续投入,以提升种植品质,甚至不愿意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咖啡种植,进而选择”公司+农户”形式开展合作。因此,云南大量咖啡种植仍为农户小散种植,从种植、加工到生产标准皆不够成熟,容易导致品质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化。

  对咖啡市场运作缺乏认知。目前,咖啡鲜果采摘成本约为2.5元/公斤,如果全红果采摘成本高达4元—5元/公斤,一般5.5—6公斤鲜果可以制作为1公斤生豆。也就是说,1公斤生豆的采摘成本最少为15元,而咖啡生豆价格为期货市场价格,近年来在20元/公斤左右,仅2021年达到了23.65元/公斤。假设咖啡生豆价格为20元/公斤,扣除采摘成本,1公斤生豆毛利润仅为5元/公斤,在此前提下,云南咖啡种植收益只能依靠量的提高,难以做到高品质的发展。

  对于种植品种规划存在理想型误区。由于大家对咖啡品种等普遍缺乏认知,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也常进入理想型的误区。如认识到卡蒂姆为低端品种,则要求种植户发展高端品种。但如前文所述,咖啡进入盛果期周期较长,在进入盛果期前都为投入周期。目前,占云南种植总量90%的卡蒂姆品种基本已进入盛果期,如果大规模改变已有品种,将严重影响咖啡种植者的收益和积极性。另外,不同品种的咖啡种植可能会导致相互之间的不良影响,如减产、病害等。

  尚未形成产区风味。精品咖啡的核心即产区风味。云南在咖啡种植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由于云南精品咖啡发展缺乏长期、系统、专业的规划,没有长期形成有规模、有规划的产区种植,在形成产区风味方面尚未起步。目前,部分云南精品咖啡是依靠情怀等要素在发展,不能支撑精品咖啡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学制定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在保证种植户利益和实现咖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系统性的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新规划,对高端品种种植、产区风味培育、产区土地利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根据各产区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咖啡生产集约化和产业化,全面推动云南咖啡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实现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服务。要做好相关科研工作,通过加强咖啡产业基础研究,不断提升咖啡种植、处理、烘焙技术等方面的硬实力;在稳住咖啡种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升咖啡后续的加工、生产、销售、出口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增加咖啡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咖啡产业的科技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咖啡企业的研发能力,最终促进云南咖啡产业的良好发展。

  加快实用型人才队伍培育。根据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促进对咖啡产业市场的认知、强化对咖啡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提升其服务意识等,强化咖啡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构建实用的人才队伍。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彼此之间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咨询,实现技术升级,有利于帮助咖啡企业实现技术开发,进而转化为科技成果,有效促进咖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苏宇箫)

云南考研(云南考研学校有哪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