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研讨会(高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高考研讨会,高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中国网4月26日讯(黄梅兰)进一步深化成都市国家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落实国家关于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相关决议,聚焦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变革。4月23日,以“践行育人方式变革 共研双新实施策略”为主题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研讨会”,在中国教研网平台面向全国播出。活动由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承办,成都市教育局主办,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武侯区教育局、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支持。

“双新”与“双新”示范校

2020年,经过层层推荐和专家审核,全国共确定33个示范区和99个示范校。其中,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成都七中、双流棠湖中学被确立为“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双新”怎样实施,是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2022年进入“双新”的国家第三批示范区和示范校,成都采用“多点突破推进”“多线并进强化”“多面融合助力”“融合融通促进”的整体思路积极推进示范先行工作。

专家、校长共研课程建设

学校应秉持什么样的课程发展观?课程在学校育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课程为谁而设?谁来开发?依据什么进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所所长郝志军提出了一系列目前关于学校课程建设的问题,并开展了以《从学校课程建设到优质教学观的塑造》为题的讲座。郝志军指出,课程建设的好与否,必须通过学校层面,教师的课程实践来验证;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质是优化课程结构,塑造优质的课堂教学观;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活动的实践性、社会的交往性以及文化的价值性。“要回归教学本真的教学本体观念,达成教学情境中人与材相统一的结构观。”

成都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易国栋就“改变——从课程实施的理念和质量开始”进行了专题报告。他指出,课程与课堂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并分享了新时期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七中课程理念更新的质量提升的“四强三变”等。

“课程的构建,就是学校文化的新生长,课程的构建必须基于学校文化。”作为本次推进会的主办方,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米云林就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课程开发实施策略,作《基于研究性文化 构建研究性课程》的专题报告。

如何基于研究文化规划课程构建的蓝图?如何基于核心问题教学思想形成课程开发技术?如何基于人文场域构建内外联动的课程资源?如何基于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形成课程实施规范?如何基于核心问题文化蓝图构建评价工具?针对以上课程开发和实施涉及的五个相关问题,米云林从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对课程构建策略作了说明,并全面系统讲述了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的研究性文化的历史以及基于此文化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现状和研究性课程体系。“现在,我们更加坚实地走在以研究性课程和研究性教师培养研究性学生的育人方式变革的路上。”米云林说道。

此外,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和成都市第七中学带来了17节不同学科课程展示,包括学科课程、学科选修课程,具有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及新高考下智慧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高考研讨会(高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