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宿舍(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宿舍图片)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宿舍,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宿舍图片

四年级“建筑·城市·景观”设计课包含建筑、规划、景观、历史、技术等多方向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以便学生们在高年级发掘自己的兴趣方向。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公园环——北京沿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城市形态演变与修补

第二季:西二环

黄鹤与钟舸 组

公园环城市设计课程由钟舸教授和黄鹤副教授主持,夏雨珂担任该课程的助教。针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提出的“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要求,课程教学旨在通过太平湖-豁口、西直门外、复兴门外-月坛、天宁寺-白云观等四个特定地段,挖掘城市形态特征以及轨道交通、历史水系、公园绿地、文化遗产、城市设计遗产等空间要素,全面进行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学、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强化训练,探讨“公园环”的具体内涵和空间形态呈现可能性。

课程教学于2021年11月5日开始进行设计题目布置、课程讲座和背景资料收集,11月5日-11月23日为地段研究和初步构想阶段,主要通过多要素城市形态图的绘制客观真实呈现地段形态和空间现状,对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对地段的深入认知提出主要应对策略及初步设计方案;11月26日中期评图;11月30日至12月21日为深化设计阶段,完成的城市设计方案及相关图纸的绘制工作;12月24日最终评图,整个教学过程历时7周半。最终成果包括每人二张A0图纸、每组一个实体模型和一份ppt汇报文件。

终期评图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尹强、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晓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宛副教授和唐燕副教授,对同学们的设计成果,以及相关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的理论方法,进行了详尽精彩的点评。针对“公园环”这一北京中心城区重要空间结构要素,同学们在前期城市形态研究和关键问题剖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特色公园绿地植入、TOD中心区扩展、道路体系重构、轴带格网空间过渡、遗产周边整体性建构等多种设计手段,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各位专家对同学们的方案和汇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结合方案深入探讨了城市综合体建设、西直门复建及周边交通梳理、城市生活片区活力复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等相关问题,充分展示了城市设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课程为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了解城市设计的深刻内涵、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评图现场照片

优秀作业成果(1)

(请横屏观看)

优秀作业成果(2)

(请横屏观看)

绿色·生活:城市景观设计

史舒琳、邬东璠、许愿 组

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史舒琳、邬东璠和许愿。讲座嘉宾有朱育帆、庄优波、刘海龙、郭湧和史舒琳。课程关注城市发展对绿色环境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增长的诉求,基于清华大学校内及北京市健翔桥-马甸共4个地段,从景观设计的视角帮助建筑学背景的学生建立综合的场地与景观意识,体会风景园林协调自然、文化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内涵;立足场地及周边环境特性通过空间布局、地形竖向、水文、种植、交通等方面的设计,重点探讨社区及韧性景观设计、TOD结合滨水景观/街道景观/文化景观的可能性,体验从建筑到景观的思维与方法转换。

课程教学周期为2021年11月5日至12月24日,大致分为前期解题、方案生成和方案表达三个阶段。为帮助建筑学背景的学生尽快了解并掌握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和原理,在集体踏勘中实地讲解调研方法并感受景观设计对空间、环境的影响;也特别邀请景观学系的5位教师就景观设计、城市生态设计、水文与水景观设计、竖向设计与工程材料、种植设计方法等专题给予讲座,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景观状态。

本次评图专家邀请到了阿普贝思(北京)建筑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主持设计师邹裕波、清华大学修缮校园管理中心科长潘江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郭湧。邹裕波董事长从实践经验出发对绿地生态系统、雨水收集与净化、空间场所感营造等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优化建议;潘江琼科长关注校园管理、交通疏解及无障碍通行等议题;郭湧老师对方案中竖向设计、种植设计、结构与材质合理性等专业问题,以及方案的图纸和汇报表达技巧点评了9组作业。专家们认为,学生们通过7.5周的训练所呈现出的设计作品视角丰富且不乏独到之处、方案多样且完成度高、表达各有千秋可圈可点,能够很好地回应“绿色·生活”的设计主题,充分反映了此次教学实践的成功。同学们也表示通过教学和评图对景观设计有了较系统的了解,体会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差异及互通之处,也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意义,收获颇丰。

参评嘉宾与各组学生合影

“赛博草原”

学生:朱芷萱、程冰、石腾

指导教师:史舒琳

作业“赛博草原”基于交通梳理,通过TOD景观及建筑设计,呼应场地历史文化要素明城墙遗址和马甸清真寺提出综合景观建筑方案。具体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绿意剧场、宝藏集、草原集市等多种商业模式,统合活化马甸商圈;同时置入互动式森林教育、露营地和节庆广场等休闲娱乐功能,全面激发场地活力,使其成为城市多元效益的汇聚地。

“BiLINEcycle”

学生:邬宛珈、彭力夫、谭浩然

指导教师:邬东璠、许愿

作业“BiLINEcycle”选址京藏高速与封闭社区之间的一段“夹缝”绿地,结合新建地铁站引入自行车TOD概念,以开放的下沉景观河隐喻此处改道暗渠的小月河,利用竖向设计屏蔽高速路噪音、搭建运动公园场地、融合建筑内外空间。两条“低线”发掘历史与空间的厚度潜质、定义绿色骑行生活模式,显现出城市-景观-建筑一体化思维特征。

供稿:夏雨珂、史舒琳、许愿

编辑:许宁婧

银河 SOHO 2035

朱文一 组

银河SOHO概念性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是朱文一教授主持的2035系列课程之一。本次课程聚焦银河SOHO这一重要的城市设计地块,立足2035年未来的可能性,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视角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对未来的好奇心和空间想象力,探讨2035年银河SOHO及其周边场地的具体功能,展现建筑及周边街区的未来空间形态。课程给研究生提出了设计挑战,一是来自老城保护的挑战,二是来自功能策划的挑战,三是来自明星建筑的挑战。张佳奇任本次课程助教。

本次课程共八周。第一周进布置课程作业,实地调研;第二周进行专题学习,拟定初步任务书;第三周确定设计任务书和概念性城市设计构想;第四周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第五周提出基于概念性城市设计的建筑设计构想;第六周进行基于设计表达的建筑设计。最后两周在设计推进的同时完成最终出图。最终评图请到的嘉宾有: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王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秋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陈瑾羲。各位嘉宾对于同学们的成果展开了细致的点评。

评图现场照片

“FUNNEL:A FUTURE SOHO”

梁爽与何沐菲两人组的题目是“FUNNEL:A FUTURE SOHO”。“FUNNEL”指重点营造的漏斗形汇聚人群的公共活动中庭,在时间意义上也指面向2035年的未来SOHO。设计的重点是,改造银河SOHO,使其风貌既面向未来又符合二环沿线的老城风貌;从宅家办公的SOHO一族的健康需求出发,为其营造尺度宜人的健康社区、运动场地和自然环境。

设计保留了银河SOHO底层活跃的商业部分,更向城市开放;在二层之上设置了结构转换层,并在其上设计了景观公园;公园上方,用正南北向的SOHO楼营造适合居住和办公的单元化空间,包括个人单元和企业单元;依据原有中庭的位置和轴线,重新设计了起到垂直交通作用的未来街区公共活动中庭,其中容纳多种功能,如游乐、螺旋楼梯、攀爬网、健身房和景观餐厅等。人们可以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不断被治愈,最终促进SOHO族的健康运动。

评图嘉宾对于该方案的点评如下:

这个方案同学面对城市和周边人群的处理上比较细腻,在SOHO单元楼之间添加共享景观层、公共活动中庭和步道,是一种人本的考虑。我相信在建筑内部的空间体验会比原来银河SOHO比较内向封闭的感觉好很多:中庭里飞出来的环形空间开放了面向城市的景观视野,单元楼和中庭交接处也会形成有意思的大空间。但是,同学对于原来的建筑只保留了底层结构,上面部分包括依据原本形态还原的中庭空间也同样没有考虑原先的结构,如果能做到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保留部分老建筑,新旧融合,整个方案会更加完整。另外,同学改造的亮点应该是对于人的考虑,为人们提供进行健康活动的场所,但在对比透视图中没有凸显新建筑中丰富的人群活动,略有遗憾。

中庭透视

轴测图

共享景观层透视

“Scales”

殷佳宁与党怡玮在地段调研的过程中注意到东二环周边建筑尺度上的差异,因此,该设计希望通过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应对弥补地段肌理和高度不连续的问题。以大、中、小不同尺度多维scales形成过渡。通过对银河SOHO体量连通度的分析以及其对不同标高建筑的辐射作用保留部分层。在应对周边环境的基础上生成新建部分,并通过三维体系将其连接。根据二环交通商务区的定位和游牧青年的特点,功能定位以游牧生活为导向,并在工作中强调创新交流,居住中强调创意便捷。

轴测图

室外透视

剖透视

数字化生活与未来城市建筑

王辉 组

数字化生活与未来城市建筑是王辉教授主持的本科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课程包括两个选题方向:“基于未来数字化生活场景构想的城市街区建筑设计”以及“基于社交媒体信息表达的城市空间评估与整治设计”。第一个选题主要鼓励学生对未来数字化生活方式与空间建构展开研究和畅想,并通过社会需求分析、物质空间设计和数字技术适应的综合探索对未来城市建筑进行设计。第二个选题是基于社交媒体信息表达的城市空间评估与整治设计,课题资料提供了涉及北京城市空间的相关媒体信息数据,希望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对相关的城市空间做出评估与设计回应,实现研究型设计流程探索。两个选题方向在课程大主题之下各有侧重,学生可以在这两个方向中自主选择。

课程教学于2021年11月5日开始布置设计题目并进行背景资料收集与数据挖掘,前3周各组同学确定选题并做相关社会研究或数据分析,并依据研究初步结论提出设计构想,4-5周进行初步设计,6-7.5周进行设计深化与图纸表达。12月24日提交设计方案图纸并最终评图,整个教学过程历时7.5周。

本次评图邀请到了度态建筑创始人及主创建筑师朵宁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范路老师。评图专家认为,课程题目具有创新性与挑战度,五组学生作业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并具有较高完成度,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设计教学探索。同学们表示在整个评图过程中受益良多、收获颇丰。

参评嘉宾与各组学生评图后合影

基于社交媒体信息表达的城市空间评估与整治设计

刘伊丰和陈宗熙的作业题目为城市交通博Transit Blog & 情绪治愈点Emo-Healing Spots。实体建成环境依靠着快速迭代的网红经济等方式回应人们在网络生活中的需求,但脱离了流量经济推动需求时,城市基础建设却还保持着传统的建设周期——人们在积极地参与屏幕中网络世界构建的同时,现实的建成环境使用状态却不够理想。数字社会在城市实体中以什么样的形态和方式体现?实体建成环境在后疫情时代的浪潮下又将可能走向何方?

Transit-Blog是一套以对微博平台的解析与重构得到的公共设施交互体系,以国贸桥为具体地段回应了相关的城市问题,以期得到一个对大众参与的公共交互平台的探索。

作业:Transit Blog(刘伊丰)

情绪治愈点Emo-Healing Spots是基于微博情绪数据的一套地铁站上公共空间情绪改善体系。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长期处在在高速、紧张的生活状态中,工作、学习甚至通勤累积了很多负面情绪,但公共空间中却缺少给予人们释放情绪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本设计希望能借助地铁站作为人流辐射原点的特殊性,叠加情绪维度营造能够改善周边环境情绪的情绪治愈点。设计通过评价数据分析形成情绪地图。基于该地图尝试探索什么样的空间特质能改善人们的情绪,最终形成一套以基本结构和各种情绪、功能模块为基础的情绪治愈点体系,进一步根据不同地铁站的场域特质形成定制化的情绪治愈点。

作业:Emo-Healing Spots(陈宗熙)

基于未来数字化生活场景构想的城市街区建筑设计

刘月莲和周思祎组的题目是数字化时代的慢生活空间。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里,科技真的只带给人们正面的影响吗?科技无疑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大大提升了效率,同时让“快节奏”成为城市的象征,但盲求效率让城市走向不健康的道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机械化。难道我们让这现象恶化下去吗?快节奏的城市也可以过着慢节奏的生活,适时停下来与城市对话,与自己对话。

设计主要研究数字化时代城市里的慢生活可能。城市应该有隙缝,让人随时地放松,认识身边的人、了解生活。比如在冰冷的办公室提供休息娱乐等空间让人调整舒缓;居住区里提供共享农场让居民们交织起来;在街边的每一个角落设置功能体块,让经过的人有机会停下来;设计针对以上办公楼、居住区与街道边这三种城市空间类型维度展开设计,并围绕未来数字化生活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打造一个个具有特点有意义的慢生活场景。

供稿:张佳奇、梁爽、何沐菲、

殷佳宁、党怡玮、刘伊丰

编辑:许宁婧

中韩古典建筑表皮的深读与转译

李路珂 组

从古至今,建筑表皮都是塑造形式趣味、表达文化意义的有效手段。对于古代建筑而言,“建筑表皮”主要由表层材料及其色彩、纹饰构成,其中蕴含了本土历史传统的丰富“基因”,是在建筑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的重要起点。“中韩古典建筑表皮的深读与转译”设计专题课程由建筑学院李路珂副教授主持,通过古典建筑彩画与装饰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探索其设计特征与规律,并探讨古典建筑表皮要素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可能性。

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选课学生中有两位韩国籍学生未能返校,在家中在线参与本课程。以此为契机,本课程选择中韩两国的重要古典建筑为调查对象,完成了中国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60余座单体建筑、以及韩国首尔景福宫、釜山梵鱼寺的60余座单体建筑的普查,以及8座重点建筑的详细调查。

在普查阶段,通过摄影记录、历史文献、图像梳理及总平面标记,系统地整理了调研范围内建筑彩画的类型与年代的总体分布情况;在详细调查阶段,对重点建筑单体进行了纹饰、色彩、表层材料视觉特征的深入勘察、复原性摹绘,并进行了色彩及纹饰分布特征的可视化分析;最后,在课内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一个既有设计作品为例,探讨了调查分析所得的“古典建筑表皮原型特征”应用于建筑创作的可能性。

本课程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明清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科学认知与本体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20YFC1522400)子课题“彩画作营造技艺科学认知”,由故宫博物院的杨红研究馆员担任合作指导教师,博士研究生蒋雨彤担任该课程助教,蒋雨彤、刘欣、郑翌骅参与了课程任务书的编制。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师贾玥先生、毕业于韩国汉阳大学并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的董健菲副教授为本课程提供了专项指导。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赵鹏副主任、陈彤高级工程师、纪立芳高级工程师、曹振伟副研究馆员对本课程成果提出了宝贵意见。

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建筑普查、建筑详查和设计表达四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为期一周,同学们分工协作,通过经典文献阅读、案例比较和现场观察等方法,梳理了近50个明清建筑典型结构和21类明清官式彩画类型,通过汇编词表和口头汇报的方式深入理解了这些彩画的具体特征和与建筑结构的适配关系。在为期三周半的建筑普查阶段,同学们进行了彩画实物的全面摄影记录,并结合前期理论知识学习逐一判断了这些彩画的类型和年代,完成了对故宫中轴线上的61座主要建筑和韩国两座重要历史建筑群的实地踏查和记录。建筑详查阶段共有三周,同学们运用摄影和实测结合的测绘方法,对选出的6个具有典型性的建筑彩画片段展开了尺寸测量、色彩测量和微观形貌摄影,从纹样、色彩和工艺三个角度对彩画实物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科学记录,并将成果整理为一系列彩画尺寸图和色彩复原图纸。在最后一周的设计表达阶段,一方面,韩国小组同学探索了历史原型的现代转译方法,基于对韩国建筑彩画的色彩特征的提取和总结,完成了对自选案例的立面色彩优化设计。而故宫小组的同学则深入分析了建筑彩画的纹样和色彩分布规律,自主开发了一套图示系统,清晰地表达了整座单体建筑各开间、各部件和各表面的彩画纹样及色彩搭配规律。

现场测绘工作照

本课程的顺利开展获得了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建筑普查和详查阶段,同学们获准进入了部分建筑非开放区,以及实现了对6处典型彩画片段的架上测绘,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在本课程的课堂讨论环节中,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杨红研究馆员数次亲临课程现场,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讲解彩画纹样的图案特征,指导彩画纹样图稿的绘制与标注方法,并且还凭借多年建筑彩画工作的重要经验,提供了大量关于彩画修缮年代和历史价值的信息和线索。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杨红研究馆员指导绘图

本课程的期终评图来到了位于故宫传心殿院落的古建部会议室,邀请到了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赵鹏副主任,以及杨红、陈彤、纪立芳等故宫古建部专家。评委嘉宾们对同学们这次对彩画的系统性普查和重点案例的深入研究工作表示了认可,其中赵鹏主任更加关注考古学和建筑学的本质区别,认为应该更加明确所选彩画案例的唯一性和突出性,强调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陈彤工程师重点强调了彩画的历史原真性,对同学们彩画复原图的色彩选择方式进行了细致指导。纪立芳工程师从工艺和绘制的角度点评了同学的图纸,认为绘图时要更加明确图纸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杨红研究馆员作为课程全阶段都深度参与的古建筑专家,一方面对同学们在后期开发的纹样位置分布表达范式给予了肯定,一方面对每位同学在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进行了一一点评。同学们表示在整个评图过程中受益良多、收获颇丰。

本次课程是将一次国家重点课题研发工作与建筑系本科高年级教学结合的重要探索。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建筑普查、建筑详查的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同学们逐步掌握了历史建筑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能力,锻炼了文物建筑摄影、测绘、制图、表达、转译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本课程初步建立了明清官式建筑彩画的知识谱系,探索了历史建筑彩画调查、记录的科学方法和流程,并初步提炼了清式彩画的设计和营造规律。

参评嘉宾与各组学生评图后合影

1. 建筑彩画年代和类型分布总图:

这是本课程建筑普查阶段全部同学共同的工作成果。同学们按照各自的分工对故宫中轴线上的60余座建筑进行了彩画摄影测量、年代和类型判断,并将结果录入CAD总图中,直观地表现了故宫中轴线彩画类型与年代分布。(赵心月、易昕仪、袁子凌、彭东奇、樊飞、朴彦完成了类型信息的录入,赵心月完成了年代信息录入及图纸汇总加工)。

2. 彩画纹样尺寸标注图与色彩复原图:

该图纸为建筑详查阶段的代表性成果。其中纹样及尺寸标注图反映了建筑彩画的全部纹样内容和尺寸关系,逐一标注了彩画各个段落的控制性尺寸;彩画纹样色彩复原图反映了彩画现状的色彩搭配关系和整体视觉效果。(制图人:易昕仪;测绘人:赵心月、易昕仪)

3. 彩画色彩数据分析图与测色位置示意图:

该图纸主要表达了对建筑进行色彩测量的过程、原始数据和复原色谱的生成过程。取色时以各类色相的彩度极值色和目视典型色为标准,分别生成了彩度极值色色谱和目视典型色两套色谱。(制图人:易昕仪;测绘人:赵心月、易昕仪)

4. 纹样及色彩位置分布图:

这套图纸是本次课程的创新点之一。同学们通过对彩画纹样形制全览式的细致观察,总结提炼出了各类纹样图案的固定搭配法则,并将其抽象化为简单易懂的示意符号,再将其与不同彩画段落、主要色调进行组合,开发了一整套直观反映单体建筑彩画规律的表达范式。(制图人:赵心月、易昕仪;测绘人:赵心月、易昕仪)

5. 单体建筑色彩图谱:

该图纸主要反映建筑的整体色彩风格和样貌。按照建筑立面或剖面的色彩构成,将每个建筑段落的色彩面积比以方形图谱的形式直观地进行表达;同时,基于对彩画色彩的构成特征绘制马赛克,对该视图下的建筑彩画进行适度的归纳与概括,力图还原建筑整体的色彩效果。(制图人:赵心月、易昕仪;测绘人:赵心月、易昕仪)

6. 基于历史原型的立面色彩优化设计:

该设计通过提取韩国传统丹青彩画色彩图谱,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公共建筑表皮,创造出一种呼应历史色彩的立面色彩秩序。(韩弘奎、李建)

精密仪器系(9003)大楼室内外环境改造

刘亦师 组

配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实际工作,对清华校内近现代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是刘亦师老师近年来本课程设计的选题对象。此前的选题包括化学系新馆(2016)、1-4号学生宿舍(2019)、老机械工程系馆(2020)等。本课程选择1959-1965年修建的精密仪器系馆(当时称为9003大楼)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改造为题,要求各组同学基于缜密地实地调研和现状分析,采取差异化设计策略完成课题。精仪系于2020年完成室内装修,本次设计除分组拟定设计任务书(建筑策划)外,还加入建筑后评估的内容,即对现状问题进行总结。

本课程共7.5周,采用线上线下分别设立设计目标进行教学的方式。课程教学于2021年11月初布置设计题目并进行背景资料收集,其中到精密仪器系现场调研3次、与精密仪器系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1次、到车公庄新大都改造现场考察1次,整个过程得到清华基建处、精密仪器系和新大都园区的热情支持,本系李路珂老师也分享了此前她的团队收集的相关资料。本课程共10位同学,线下8位分为3组,另两位外国同学(泰国和俄罗斯)在线上单独授课。线下授课从资料梳理和实地调研入手,前两周将已有图纸结合实地测量,分组绘制成一套cad图纸,作为进一步改造的基本材料;并根据实地调研和座谈,对精仪系大楼室内外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这些共同问题也是各组深化设计的依据。此后线下同学分组寻找案例、确定改造策略、深化方案,线上同学针对南立面水刷石劣化及修缮查找资料,之后重点针对环境改造绘制方案。最后成果线下同学分组完成,每人至少出图A1图纸4张;线上同学重点针对南立面修缮和环境改造,出图A1图纸4张外加立面修缮报告一份。

本次评图邀请到了清华基建处盖世杰高级工程师、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设计院人居中心副主任张晓莉高级工程师和首创新大都园区改造总建筑师戴进作为评委。他们分别作为清华大学校园发展和建设的管理房、交通规划和环境改造及具体建筑改造的专家,主要针对同学们的方案内容进行评点,对可能改进的方向以及同学们的汇报方式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优秀作业成果(1)

仵皓雨、邢璐妍同学提交的作业,采取了较为克制的策略,对南立面不加改动,室内将中轴空间作为改造重点,突出其重要性,添加了屋顶空间和北部地下空间。其功能布局合理,经济性较好,制图清晰、准确,得到评委好评。

优秀作业成果(2)

岳锐涛、舒阳、陈柯良3位同学的设计组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改造策略。岳锐涛同学根据教师意见,对混凝土薄壳的结构特性和找形方法进行研究,在利用现有楼面的4个凸起物,打破现有楼板对空间感受的限制,置入形式自由的混凝土曲壳作为沟通1-4楼的光井。此外该设计对北部场地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照顾到近期和远景的规划),充分利用屋面和地下空间,具有可行性。此方案工作量饱满,创造力强,得到评委好评。

京投·创意花园——城市交通畸余空间改造实验

周榕 组

京投·创意花园——城市交通畸余空间改造实验是周榕老师与京投发展共同主持的课程题目。

课程聚焦西四环琨御府的一处城市交通畸余空间,着眼于京西创意人群的需求和可能性,从前期策划到建筑设计、细节把握,从设计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创意人群的不同侧面,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空间成为创意人群的萃取器,用空间为创意赋能。

课程给四年级学生提出了设计挑战,一是如何挖掘和发现创意人群的需求;二是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空间语言;三是怎样考虑琨御府既有交通空间和车型坡道的改造和利用;四是如何平衡居民和创意家的诉求;五是如何塑造一个生动、精彩的空间形式。

课程教学于第七周开始,周榕老师和京投发展的高一轩先生带领大家前往琨御府和慢闪小镇进行实地考察。前期,同学们各自收集了“三个最有魅力的场所”、“三个创意家的诡计”进行案例分析,并在第四节课提出了概念方案和“三个陷阱”。至12月25日前往京投发展办公室进行评图,并提交设计方案图纸,整个整个教学过程历时7周半。2021年秋季学期的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方式。

本次评图邀请到了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一轩先生,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先生,京投发展教授级高工、设计部总经理邰方晴,时境建筑创始人卜骁骏、张继元共五位来自行业的专家学者。高一轩先生作为本课程的联合指导和项目甲方,结合数十年的行业经验和设计思考,对同学们的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

毛大庆先生作为企业家,则更关注设计作品中对项目运营层面的思考和理解,强调设计与城市的连结、与人具体生活的连结,强调应该结合地段和周边条件确定建筑的功能内容。

卜骁骏、张继元和邰方晴三位嘉宾也分别从建筑的空间形式、交通流线、建筑美学与设计表达和建筑空间的品质等多个角度点评了学生作业。评图专家认为,本次课题选取的地段和现有空间极具特色,真题假做的课程设计在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更保持了作业内容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这是一次成功的设计教学实践。同学们表示在整个评图过程中受益良多、收获颇丰。

“赤脚沙滩”

陈晨的作业题目为“赤脚沙滩”,这是一个解放公民创意的社区参与式空间共营计划。在艺术氛围尚显稀薄的北京城西,一处被高档社区簇拥的交通剩余空间,经过重组成为一个种子:融合驻地创作和社区自治模式,营造创意人成长温室、公民共创探索营、城市街角疗愈场,欢迎所有人像光着脚在沙滩上放飞自我那样,找到解放天性的创作感觉。首层以大众友好的地形化与洞穴式空间包容公共生活;上层如同起风一样掀起窥探创意的轻帘,吸引公民深入参与创作和发生随机碰撞;顶部的展厅与天台则提供了敞怀游息的场所。强控制性空间、自由空间与自然场地有机共存,让每位公民都能够定义独属于自身的生活场景。

“逃跑计划”

吴林娇本次课程设计题为“京投创意花园——城市交通畸余空间的改造实验”,意在通过吸引创意家的入驻,来激活原有车行坡道层层缠绕下的剩余空间。为此,我的方案聚焦于创意家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满足但又亟待满足的一种需要:逃跑,希望在设计中为这类人群提供一个逃跑的庇护所,让压抑已久的得以释放,不被理解的允许存在,未曾留意的也可以闪闪发光。在“逃跑地点”的选择上,我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洞天、市集作为空间概念,对应着逃跑的三重境界;在“逃跑路线”方面,我利用原有坡道及其延伸作为重要路线,并在每一层次的空间中营造丰富而迷乱的路径体验;在外部造型上,我将一真一假、一旧一新两条坡道编织以突出逃跑的主题以及整体感。希望整体的设计能让创意家们在山水-洞天-市集的体验中完成出世到入世的逃跑之旅,在其中放松自我、尽情创作并贩卖展示。

评价:这个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逃跑的庇护所”这一想法的提出,是一个从概念设想到具体实现衔接得很好的设计。作为为数不多的在设计中利用好现有坡道条件的同学,外部造型包括内部空间的具体设计都十分从容而优雅,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逻辑和体系。与此同时,设计的工作量、深度、展示的用心都值得肯定。美中不足的是设计可能存在过早从概念进入具像化阶段的缺陷,对于小面积场地的利用稍显复杂,人为割裂的三个层次可能可以有更好的联系等等。但总的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

供稿:李路珂、蒋雨彤

仵皓雨、陈一诺

编辑:许宁婧

用编织结构搭建建筑空间

黄蔚欣 组

编织结构是黄蔚欣老师研究室提出的一种用于自由曲面设计和建造的创新结构体系。其使用计算机算法生成编织网格,并利用弹性杆件自动找形,是一种形态、结构一体化的表现力丰富、高效的建造系统。在往届四年级设计课中,运用编织结构设计和建造了多个灯光艺术装置作品,并两次在哈尔滨冰雪建造竞赛中获奖。今年的编织结构专题,首次尝试将其应用于建筑空间形态的塑造当中,因此在结构性能、与建筑设计的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型设计,学生需要深入探索结构找形策略,理解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模拟方法,并探讨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设计方法。最终成果要求使用编织结构搭建具有结构意义的大比例尺模型,表现结构形态的合理性与结构之美。

课程于2021年11月5日开始,历时7周半,分为案例及相关知识学习、深入研究及方案设计、大比例尺模型搭建几个阶段。前期,老师集中开展对结构相关知识及kangaroo、karamba等软件的教学,各小组同学确定设计选题与地段,并进行相关案例研究和交流分享。中期,同学们针对各组选题展开进一步研究并以此推进各组方案,不断完善结构找形策略,并完成结构模拟验证。后期,各小组根据不同方案特点制作大比例尺模型,包括比例尺确定、材料选取、节点研究、实际搭建等工作。

本次评图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房轻舟和屈小羽。房轻舟老师从结构工程师的视角对各组方案的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针对各组方案的结构特点指出需要着重关注的结构问题;屈小羽老师则是从建筑师的视角对各组方案的建筑形式、结构形式、建筑在地性、合理性、节点构造等多个方面做了点评,也对模型的搭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房轻舟老师指出五组同学主要从编织结构作为大跨屋面和作为承重结构两个方面探索了编织结构在建筑层面的可行性,编织结构这种弹性杆件自找形的新型结构体系在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为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评嘉宾与老师各组学生评图后合影

“五道口电影院改造设计”

第一组优秀作业的小组成员为刘茹枫和王劭仪。本设计以五道口电影院及其东侧的宾馆为改造对象,通过编织结构屋面的置入重新塑造该区域的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将其打造为五道口一处舒适宜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场所。结构方面,我们重点探究了“受拉-受弯整体单元”的受力特点,并将其应用于编织结构中,使编织结构在原本以受弯为主要受力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受拉结构的优势,实现编织结构的整体结构性能的提升。通过对找形方法和方案本身特点的研究,我们最终将编织结构屋面的生成确定为四个步骤:设计曲面初始形态、优化曲面受力状态、寻找构件平衡状态和评估结构荷载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方案的结构模拟表现多次迭代优化。每一步骤后的结构模拟结果的不断改善验证了找形方法的合理性,而最终方案在结构模拟中表现出的较好的结构性能说明了编织结构作为整体性屋面的可能性。在建筑形式上,编织结构为C形柱、悬挑、大跨、异形空间等丰富的空间变化创造了条件,并塑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

“极小曲面编织设计”

第二组优秀作业的小组成员为刘逸超,罗楚琪和谭雨梵。设计选址于清华校园中轴线最北端的紫荆雕塑园,是一座兼具展览、学生活动的公共建筑,包括作为承重结构的编织网架和作为建筑空间的玻璃长廊。我们以Gyroid极小曲面这一空间原型为出发点,利用编织结构能够很好适应复杂形态的特点,生成了作为结构骨架的双层7cm实心碳纤维杆件,并在层间连接节点铰接的情况下实现了双层网架的协同,验证了双层编织结构作为建筑承重结构的可行性。

虚实之间:基于三维虚拟技术的真实空间情境营造

朱宁 组

随着三维虚拟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空间中的视听信息,逐渐可以被虚拟化,并且由于虚拟环境易于变换、信息量大、展现形式多样,更容易形成互动,调动受众的情绪。本课程拟建造三种情境空间,利用单片机、投影、多媒体等多种虚拟技术,和石膏板、密度板、聚苯板等普通建筑材料,形成具备情境效果和互动功能的展示空间,并在期末在校内进行成果展示。与完全的实体建造不同,虚拟展示通过设备、软件开发等方式,可以在临时展示空间拆解后保存展示内容,并可在其他空间中复制展示。本次课程指导教师为建筑学院朱宁老师、美术学院未来实验室刘洁博士。

本次课程在给定书单中阅读一部名著,完成对城市意向的提取,设定“虚”和“实”所代表的“理想城市”的部分:“虚”——理想城市的背景要素,或者其他认为可以沉浸的空间场景,“实”——具备体验和交互功能的城市片段,要设定现场体验者进行互动体验的具体触发点。课程分为案例与技术背景学习,名著阅读与头脑风暴,情境设定与互动展示概念设计,确定技术体系与交互手段设计,技术实现深化,搭建材料采购,实体搭建与调试等环节。第15周周四晚为评图展示,展陈一周后撤场。

本次评图邀请到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李宁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数字艺术系系主任李萌老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王韫老师、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郭子淳老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郝石盟老师;以及校内嘉宾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郑址洪教授、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副教授、未来实验室陈赟冰博士、刘岗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副教授。嘉宾首先听取了各组学生设计作品概念介绍、深化过程及技术方案,而后实地体验了三组空间互动装置建造作品,在体验中与学生交流设计思路、技术细节、表达方式,最后回到答辩教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嘉宾对课程设置做了点评,认为这门课是在探讨空间与行为互动机制的建筑教学探索,同时赞赏了学生能在七周半的时间内,完成从软硬件零基础学习到富有表现力的空间搭建的飞跃。王之纲等各位老师着重指出,虽然在技术手段上更多应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表达方式,但很清晰的感受到每组学生作品都强调了空间与人的互动表达,是区别于装置艺术、纯媒体艺术的一种显著的建筑学特征,未来可与真实建筑空间设计相互融合,提升建筑空间品质。

参评嘉宾与各组学生评图后合影

Blind New World

张敬雯、张海若、钟沛禧与徐寒组的作业题目为Blind New World。作品Blind New World从小说《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社会批判思考出发,构建了一套具有角色标签的空间互动规则。进入空间的体验者随机获得一种角色后,透过有色眼镜会在同一空间中看到不同的画面并完成相应的任务,体会到社会分层与隔阂,而后在另一空间体验视觉与味觉的享受,意在批判“娱乐至死”的社会现象渗透在各阶层中。能够实现同一屏幕观看到不同画面的关键技术,在于巧妙的使用了滤色镜片和红绿蓝单通道多图层的视频显示方式。

以下视频来源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以下视频来源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The Dispossessed

史文彪、潘恒言、朱珍妮和凌感组作品The Dispossessed从同名小说《一无所有》的空间设定出发,构造了乌拉斯和安纳瑞思一个二元空间结构,并设定了每个空间的游戏规则,让进入空间的体验者在不同空间中体会到不同社会结构。由丰富色彩与光影构成的乌拉斯空间,象征一个消费与资本掠夺的社会,多人同时体验中也存在弱肉强食的规则;而相对狭窄而素净的安纳瑞思空间,象征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开垦蛮荒自然的社会,多人进入空间只有配合完成任务才能出现精美的结尾视频。其中多人游戏的规则实现,是通过UWB的精准室内定位获得每个人实时位置,通过投影表现出来,反馈体验者的游戏状态。

以下视频来源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以下视频来源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供稿:黄蔚欣、朱宁

编辑:许宁婧

– END –

往期推荐:

河北大学建筑系三年级商场设计

河大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课设作品丨雄安居住区规划设计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二年级课程作业

2022山东建筑大学二年级设计作业 – 咖啡馆改造设计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本科二年级幼儿园设计作品

2022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大四课程设计 | 从理念到空间

2022苏州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旧建筑改造课程设计

天津大学2022年大三共享公寓综合体设计作品

2022浙江大学建筑学系三年级课程设计

2021清华建筑本科一年级“建筑认知”作品展

大连理工2021景观设计三年级课设作品

2021年重庆大学城乡规划二年级“游客接待中心”课程作品展

2021年清华大学本科二年级“城市社区中心”设计作品展

天津大学环境设计系2021年大三景观课程设计作品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7级设计课:13步走向媒体建造

北京林业大学2019级梁希班课程作品展丨鼓楼外大街城市广场设计+菜市场改造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7级中型公共建筑设计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2018级课设作品展丨小镇城市公园设计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梁希实验班2018级课程设计

北京林业大学城规专业2019级“建筑设计”课程作业展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18级香厂新市区转型设计

北交大2018级幼儿园建筑设计展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2019级“游客接待中心”课程作品展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设计19级课设作品:校园书吧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学本科2019级设计课程:院宅-空间与生活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2021级课程设计作品

东南大学建筑2020级本科课设展 | “城市针灸”

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2018级课程设计展丨西家大塘社区美术馆设计

福建农林大学2019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计展

河北大学2017级课设作品 老旧建筑的更新改造

河北大学建筑学2019级春学期课程展:幼儿园方案设计

河大建筑系2017级居住区设计成果展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2019级课程设计展丨“宿营地”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2016级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16级大跨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9级环卫驿站建筑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6级高层写字楼建筑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7级图书馆建筑设计

昆明理工大学2017级《精彩酒店》组作品展

昆明理工大学2019级山地度假酒店设计作品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8级社区服务中心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级小品建筑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2018级课设作品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6级建筑学作业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8级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级小品建筑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三年级博物馆设计成果展示

2021年清华大学本科二年级“城市社区中心”设计作品展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19级《建筑设计及原理 (1-1)》课程评图及学生作品展

上海交大建筑学系2019级学生作品展

上海交大风景园林系2018&2019级课程作业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17级课程设计:循环综合城市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21级硕士课程设计展

苏州大学风景园林系作业展:集装箱景观建筑设计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南方土木课题组成果展

苏州大学2019级园林协同创新作品展

2021苏州大学“三管弄地块更新”设计作品展

天津大学2017级课程设计作品展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学2019级课程设计:社区中心组群规划与建筑设计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6级文化遗产方向设计

天津大学建筑学2019级课程作业展

天津大学环境设计系2021年大三景观课程设计作品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7级课程设计展丨民宿酒店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级极小居住空间设计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作业:台州黄岩土屿社区的更新

同济大学建筑学2020级课设作业展

西安美术学院环艺系2018级课程作业展丨场地规划与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筑学2019级中式餐馆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2019级建筑作业展

央美建筑学院2019级作业展丨独立小住宅设计

浙江大学建筑学2021级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品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2017级观景台设计作品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2017级作业展示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2018级作品展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2018级课程设计作业 | 逆向迭代——五联西苑的有机更新

浙江大学建筑本科2018级课程设计展

RCA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2021WIP(Work In Progress)展

课设分享|自然山野中的民宿设计

课设分享 | 来设计一个浴场吧

课设分享丨将纪念性转化为不朽的建筑形式

UCL Show 优秀作品独家专访|废弃铁路摇身一变成为绿色走廊!

UCL Bartlett 优秀建筑作品 | 以色列城市构想-通过水资源管理促进和平

UCL Bartlett 优秀作品 | 非考古学手册The Manual to Un-Archaeology

UCL Bartlett 优秀建筑作品 | Kindness is Farewell? 告别是一种善意吗?

UCL Bartlett建筑学院作品丨地球土地注册处

UCL 优秀建筑作品|欧盟:幻想曲的花园(对于欧盟的乌托邦式构想)

多伦多大学建筑作品集|Chroma City 色彩城市(用色彩重新诠释深圳城中村)

RCA室内项目分享 | 为LGBTQIA+人群设计的社区

AA建筑作品集 | 城市的权利 Right to the city

AA 建筑作品集 | Destination City 目的地城市

AA建筑作品集|解放区-适应阿伯丁多样化的人口流动的住房类型

AA DRL 建筑作品赏析 | CHRYSALIS 蛹(创业和发展科技公司的孵化器)

AA DRL优秀作品赏析 | BOX OFFICE 一种新的生活-工作-娱乐空间

AA RIBA Part II 项目分享-以韧性之名:建筑版“人民的名义”

AA建筑项目分享 | 具有地质意识的建筑设计方案到底好不好?

AA建筑联盟学院项目 | 享乐共生森林,挑战社交媒体充斥下的设计—AA建筑联盟学院项目分享

利物浦大学建筑作品|在废弃焦化厂内创建一个新的城市定居点

曼彻斯特建筑学院作品集|改写城市性别体验的叙述

曼彻斯特建筑学院作品集|非永久性城市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可降解生物设计

麻省理工学院作品集丨前苏联的大规模住房,可以如何改造?

NUS 精选建筑作品集 | de-EnBlogue 针对新加坡老旧社区改造的项目策略

NUS建筑作品集|能源革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建筑策略)The Energy Revolution

精选建筑作品集|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变化,新的时代,新的居民

精选建筑作品集|Blind Park 盲人公园-把无法看见的变成可感知的

精选建筑作品集|Haikyo city 如何拯救城市废墟(城市复兴策略)

精选建筑作品集|“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精选建筑作品集 | COMFORT在家中建造的房子

精选建筑作品集|伊斯坦布尔防灾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精选建筑作品集 | 为了农业土地更好的未来(构建农业景观与农业定居点)

精选建筑作品集|失去的船坞-重振港口的工业性质

精选建筑作品集|生产环境:“鹿特丹自给自足”(城市农业综合体)

精选建筑作品集 | 为了农业土地更好的未来(构建农业景观与农业定居点)

精选建筑作品集 | 浮力蓝图(水上房屋的搭建)BUOYANT BLUEPRINT

精选建筑作品集 | 废墟化身-为英国的锈带创造一个新的工业身份

精选建筑作品集|The Net Blvd 网络大道(数字时代如何构建元宇宙)

精选建筑作品集 | 愤怒之城-非正式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精选建筑作品集 | RIBA银奖作品解析 – 云合作社 The Cloud Cooperative

精选建筑作品集 | 为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个新的维修中心

密歇根大学优秀建筑作品 | 思辨空间 Speculative Spaces

米兰理工大学项目分享 | 海上奥德赛

香港大学建筑作品集 | 城市档案:重新思考设计过程中的时间和风化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作品|海藻机器 – 东平洲再生建筑

UCL项目分享丨“哈利波特”

UCL Bartlett 精选建筑作品 | Sutro Performance

UCL优秀建筑作品集|怀念春天-重建被气候变化侵蚀的日本传统

UCL MLA景观作品集 | 当灾难来临时-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

UCL建筑作品集|泡沫小镇自动化房屋 Foam Town Automated Housing

UCL优秀建筑作品集|怀念春天-重建被气候变化侵蚀的日本传统

UCL精选作品集 | 旅行遗产 – 重塑都灵市的繁华 Tour-in Heritage

UCL Bartlett 优秀作品|Wetland border 湿地边境

UCL 2021 The Bartlett 15 Show 优秀作品:Shifting

谢菲尔德大学建筑作品 | 贝尔法斯特,富有成效的生产力公地

谢菲建筑RART 2作品分享 | 分裂的城市“麻烦代名词”如何用建筑手段治理?

谢菲尔德大学建筑作品集 | 共同领土 COMMON TERRITORY

谢菲尔德大学建筑作品集 | 共同领土 COMMON TERRITORY

STUDIO成果分享 | 纪念性景观 Memorial Landscape- Poetic

打破建筑虚构与真实界限的宾大项目-零件的游戏

精选建筑作品集|风景马赛克-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森林公园。

精选建筑作品|城市中绿色生产空间的不同方式-公共空间中央景观

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作品集|利用可定制的增量住房解决巴基斯坦住房危机

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作品集| 环保绿色设计,实现零碳发展

UCL 建筑作品集 | Assisted Hospice Care Home 临终关怀之家

城市的扩张与消失的农业-重访坦纳溪农田Tanner Creek Farms Revisited

AA建筑作品集|教条花园-宗教是如何与政治和教育相交叉的

精选建筑作品|海上平台改造:改造废弃的海洋结构以促进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系统

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作品集|利用可定制的增量住房解决巴基斯坦住房危机

精选建筑作品集|The Third Landscape 第三景观

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作品集|利用可定制的增量住房解决巴基斯坦住房危机

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作品集| 环保绿色设计,实现零碳发展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宿舍(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宿舍图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