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考研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考研最容易考的学校)



二本考研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考研最容易考的学校

本文作者

目录

一、当我们在谈考清华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

二、考研的本质是什么?

三、考研与法考、出国、再战

四、考生如何做考研规划?

五、考生如何在专业课取得高分

六、初试各科分论

七、复试总论

八、复试各科分论

在本文开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本文的标题。

二本指的是14年广东省高考录取时深大的分数超过一本线,但深圳大学当时仍是二本,我在高考后是处于二本批次被录取的,现在母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分数线已经超过部分211了。清华法学院不歧视本科出身,只是用二本做标题更能吸引眼球。

三战指的是,我17年司考和一战法大民商,18年二战清华民商,三战清华法学学硕(不区分专业)上岸。

以下是我的历年成绩:

如何获得成功?我认为大概要洞察事物的本质摸清楚游戏规则,认识论决定方法论,按照评价规则去规划自己的行为并制定计划并有力地执行,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在这一件事上面做得比别人好,能人所不能。考研要取得成功亦是如此。如何执行是每位考生每天的事,本文写的是如何根据游戏规则去规划自己的行为,讲的是如何运用理性去考研从而避免巨婴式考研。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标题没有定为经验帖而是理性贴。本文不写我这三年的经历,而是在我的视角下首先提出问题,写考研的本质和游戏规则,接着再写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规划和取得高分。我既会探讨考生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成功(初试第二),在清华老师的评价标准下取得高分继而考上研究生,也以我自己举例讲讲不应该做什么不能踩哪些雷,否则会导致失败(复试分数倒数第一)。我会尽量写得对于备考其他学校而言具有普适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我讲的东西里面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谬误,也有一些只适用于我自己而不一定适合其他考生的,请看官带着批判去阅读。

一、当我们在谈考清华的时候,

我们在谈些什么

(一)清北择校

清华还是北大,考生一般是喜欢哪家的老师、风格和文化就选择哪家,而我个人的建议是反其道而行之之,性格内核偏自由的考生选择清华,个人偏踏实的选择北大。因为已经读到硕士阶段,业已形成的思想自由或做事踏实这样的特质一般不会轻易退化,而正如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身兼男性理性和女性感性两种特质更容易成功,社会需要法律和道德一样,反向选择可以补足自己的短板,可以兼具文科生和理科生两种思维地全面发展。这样的脸谱化分类只是泛泛的类型划分,但似乎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考试难度

我第二年决定改考清华时还对难度存有幻想,以为清华非五院四系又是新兴法学院,真正去学了,才大呼上当。评价入学难度,可以参考清华法学院的QS世界排名是第27。

每个学校的改卷标准和考察科目不一样,但要直观地形容难度只能在比较中阐述。我一战备考法大,三战时学了法大的行政法、商法、诉讼法的考研专业课魔方笔记,我女朋友考人大,所以我对法大人大的法学考研比较清楚,应该说人大法大的难度要比清北简单一档。而总的来说清北的难度同属天花板级别,能够考上其中一家的考生同样有能力考上隔壁,但清华的这个考试是更加累和特别累的。

2020年北大清华综合卷的诉讼法题目可以说是撞题了,北大考的是既判力的范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论述题。而清华考的是更进一步:积极既判力和消极既判力的区别,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反悔权”。巧合的是,我备考时押题押的就是北大出的这两道题。这只是个例,清北两种考试模式也不一样,但是在法学学硕考试中真正决定了能不能考上的,恰恰是那两三道最难的论述题和案例题。20年这次考试很多考生前三张卷子都分数挺高,就是诉讼法这两道合起来分值50的论述题无法得到一个正常分数,单科不过线就无缘清华了。

“反悔权”即使是在19年易延友老师的新出版的刑诉教材中都没有非常明确的阐述,这是一个刑诉前沿问题,只能在知网上找到论文。这就要考查考生的现场紧急立法权和刑诉的理论功底,看看肚子里有几斤墨水来在考场上用半个小时去写一篇本可以做学术论文题目的论述题了。

再看清华刑法,2020年有一道15分的简答题是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的区别,而清华2017年刑法考博考的是一模一样的论述题,说明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考生都对于这道题都有提前准备能够写出很多东西,但是开放性题目想要取得比别人高的分数也并非易事。

再举一例,20年清华商法考的是书上美国和英国信托法的违信责任,而中国法基本没有规定,这个还是有点离谱的。我学施天涛老师的商法学学了两年,对于绝大部分知识点是比较熟的,结果考的是外国法的有难度的内容,可见清华考题出的是让人捉摸不透。

(三)考试科目

我来分科的话,复试的环境法是单独一科,法制史要考察中法史与外法史两科,法科技所考的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内容需要提前准备,与知产一起基本可以看作是两个科目。

清华初试要考七科,复试要考八科,一共十五科。除了国经国私以外本科的必修课程都考到了,而复试所考察的一些知产、法科技、经济法的最新修法和学界前沿知识,还有涉及当年社会时政的知识也是教材上面没有,需要自己去看论文或微信公众号文章提前准备。

(四)初试参考书目

1.刑法

核心知识体系:张明楷《刑法学》

辅助:张明楷《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论》《刑法的私塾》《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周光权《刑法总论》《刑法公开课》;黎宏《刑法学总论》。柏浪涛法考书学习分论罪名,刘凤科法考书的总论的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观点对比有助于理解。

2.行政法

核心知识体系:余凌云《行政法讲义》

辅助:田思源《行政法》,何海波《行政诉讼法》,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3.宪法

核心知识体系:林来梵《宪法学讲义》

辅助: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以及林来梵出版的其他书里的文章。

4.民法

《民法总论》一本梁慧星独著,一本清华民法老师合著。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申卫星《物权法原理》;程啸《侵权法教程》。

5.商法

核心知识体系:施天涛《商法学》《公司法论》。

辅助:赵旭东《公司法》;王欣新《破产法》;叶林《证券法》;朱锦清《证券法》;谢怀栻《票据法概论》。

6.民诉

核心知识体系:张卫平《民事诉讼法》。

辅助:王亚新《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近几年的民诉题目出自该书)。

7.刑诉

核心知识体系:易延友《刑事诉讼法》最新版

辅助:陈光中或龙宗智《刑事诉讼法》;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张建伟的《刑事诉讼法通义》不适合备考,但可能需要用此书来“抓考试重点”,也可用来补强论述题。

8.心理、自律和抗压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五)复试参考书目

1.与法制史相关的法律文化

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聂鑫《中国法律史讲义》;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何意志《法治的东方经验:中国法律文化导论》。

2.外法史

高鸿钧老师的论文,尤其是《法律文化读本》收录的几篇。高老师主编《新编外国法制史》,茨威格特《比较法总论》。

3.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与科技

王迁《知识产权教程》《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研究》;崔国斌《著作权法》《专利法》崔老师的论文;蒋舸老师的论文。

4.法科技

申卫星、高鸿钧主编《信息法治社会读本》。

5.国际法

贾兵兵《国际法:和平时期的解释和适用》;邵沙平《国际法》,梁淑英《国际法学案例教程》。

6.经济法

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学》,张守文独著和主编的《经济法学》。

7.环境法总论

吕忠梅独著《环境法学》;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学概要》;汪劲《环境法学》

8.法理学

高其才《法理学》

书只是形式工具,考生脑袋里的知识体系大厦和肚子里的墨水才是决定了分数高低,检验准备充足程度的试金石。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不是满足虚荣心地、自我感动地乱读,而是要服务于考试,无助于提高分数的阅读对于备考而言是浪费时间有害无益。如果清华老师的某本学科核心书没消化好,地基没打好反而瞎看太多容易被带歪学习方向。

而额外拓展的阅读也有助于理解这一学科。当今考研的考生面临着内卷时代,这又分为老师的内卷——把考试改革得越来越难,和学生的内卷,例如多读几本书。因为我的法学基础、能力天赋、学习刻苦程度都比其他考生差太多,故我只能在弹药准备充足程度和战场(考场)火力猛烈程度中加大输入和输出。

二 、考研的本质是什么?

从考生的角度出发去看,考研就是在养蛊,就是你要比别人做得好。研究生是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清华法学学硕考试上千人同台竞技最终留下21个人,假如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记忆能力、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自律和抗压能力、吸收知识的速度等等有一个方面差了一点,都有可能出局,成为分母。也就是说,考上研究生不是要看我们的能力能够达到某一个水平,而是要看我们能否在既定规则下比其他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如果说法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话,考研就是古罗马斗兽场。

再具体一点,对于刑法学、民法学的这样一种知识,同样都是那几本教科书,考生必须读得更透彻、做出更优的笔记和在脑中构建一座更高也更完整的知识大厦。为了在考场上必须答得比其他人好,考生必须摸清楚清华老师喜欢考察和该学科学界的重点,要知道用什么学科术语概念,去组成一篇成逻辑体系的文章,以此来获得得到高分。正如一位往届学长经验帖所说,论述题就是写一篇论文,考场上半小时内写出来的这篇小论文必须有一点清华优秀本科作业甚至是研究生作业那味儿,方可符合清华改卷老师的评价标准。

我自己备考过程中,因为身边没有考清北的同学作为参照物,我是在想象中模拟一个中国政法大学的优秀本科生作为竞争对手,他刻苦、读书多、本科上课的老师都是大牛,法学专业基础扎实,英语也比我好得多(没有针对法大的意思,只是我一战考法大更为了解),但我必须比他做得更好,读的更好,写得更好,事实上政法院校有很多人考清华,这是考生想考上所必须做到的。所以所谓“比别人做得更好”是一种对于考生备考过程的全方位的,整体的抽象的要求:想考上清华,在这件事上你必须处于全国做得最好的水平。如果考生没有一种自觉的比较意识,只是沉浸在自己与过去的自己比或者与身边的同学比已经很努力地岁月静好中,那么在浪潮退去后就会知道谁在裸泳了。

这里的“比别人做得好”也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在一篇微信推送里,我读到了清华法学院某位班主任老师对清华本科生如何准备保研考试的提示,在此转载过来,这应该是考试对考生提出要求的权威一手信息:

(一)命题方向

考学科里最重要的知识板块,清华这几个老师最近关注的问题(发表的论文和教材有哪些知识点),热点问题。

(二)阅卷

要想着答得比别人好,不仅是教材上的知识(比如论文中)。

(三)面试

老师会不断追问,希望学生最后能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解答。

三、考研与法考、

出国、再战

(一)法考

法考是知其然,是法条和运用法条,考研是知其所以然,是法条背后以及法条之间的意义理论体系。一位曾考清华两年的师兄说得很好:清华学硕考试不是以考现行法制度为中心的。换句话来说,考试的理论性很强,法考当然有帮助但只是打了个底子,二者考察的具体内容之间有差别。但是通过法考会提升考生的能力和心里的底气,完全放弃法考的话同侪压力很大,这就需要作出取舍。

安排1;以考研为主而以法考为辅。

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考清华的考生有自信的话可以尝试一两个月过法考,考前看看冲刺视频,客观题不难。而很多双杀成功的考生在法考之前已经有所准备,把考研教科书看完并做好笔记了,只待考完主观题重拾记忆。

安排2:以法考为主而以考研为辅,第二年再主攻考研。

适合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考完法考之后稍做休息继续准备考研,即使考生没有准备充足考上的几率很小,但是准备过两个月之后第二年的备考方向会更加明确。

(二)出国

家境允许的话出国吧,别考研了。与申请域外学校相比,考研的失败可能性、风险太大。发达国家学校的法学教育比我国成熟先进太多了,同一个水平的人能够申请到的域外学校一般来说是比考研能够去到学校的排名、教育质量要好得多的,中国教育资源太少了,竞争太大了,能够坐上小汽车的话就别跑马拉松了。

从职业来说,即使有志于学术也可以回国再考研,那时已经读完一个硕士了想要考上研也会简单很多。而绝大部分同学以后是做实务的,在考研上浪费一年时间就是比没考研直接出来工作的同辈落后了一年,而法学职业是看经验的,越老越吃香。

(三)再战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一般人多次再战考上清华是划算的。而再战的前提是一战或二战时导致失败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再战解决的,例如只是学习量的问题是可以用时间和努力来弥补的。如果是考生无法处理好压力,或者实在是无法准确把握到如何在各个科目获取高分的方法,无法解决这种质的问题的话可能就要慎重了。而再战的很多困难是来自考试之外的,这些也要纳入考虑范围。

四、考生如何做考研规划?

考生对自己行为所做的规划,决定了每天的知识消化速度,决定了学习的方向态势,最终也决定了分数、决定了是否被录取。一着棋错,可能步步皆错,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对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于备考的主流方向有意识地思考并不断纠正自己的规划和行为。所以考生一定要有大局观。

(一)按照“分数数值+性价比”

来分配科目时间

因为一个人的考研时间是有限的:一次考研只有几个月,而假如偏科,木桶中有一块短板,就有可能专业课分数平庸甚至单科不过线。例如,民法刑法的案例题是不能取得非常高分的,不能投入过多时间。而刑法的理论型简答题、宪法、商法的题目是比较死的,如果我们想取得120分,这种题目应该尽量答得完美不丢分。

每个科目学到一定程度后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用分数来形容:某一科50分而考生可能学到30多分的水平,容易陷入每天学了又学还是没有分数意义上的进步和提升的瓶颈期。这时就一定要把注意力转到自己的其他薄弱科目,或者去提高公共课的分数。总的来说,实现各科的均衡发展很重要,而衡量标准就是考生确保每天的学习都对提高总分有帮助。

(二)注意“点面兼顾”:处理好深入研究重点难点(押题)与整个科目知识体系的搭建之间的关系。

清华的这个考试是重者恒重,真题重复率很高。对于重点,考生要确保考到了之后自己能够取得高分甚至将近于满分。对于试卷上肯定会出现的,自己没有充足准备过的偏题怪题,考生要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该科基本原理来分析,并取得一个尚可、不拖后腿的分数。

(三)学习速度必须达标

一轮预习二轮复习,后期反复记忆,还有后期的政治英语,可以看到学习时间是很紧张的,还有很多猛人是要和法考一起双杀的。所以考生必须确保自己每日、每周、这个月的学习的量,放到一个宏观的,通过考试所需的宏观知识总量里面去考察,是能够确保自己的总体进度是游刃有余的,而不是后期时间完全不够用来记忆专业课的。

(四)合理减负

不仅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的脑容量也是有限的,每天每月乃至于整一段考研期间所能记忆的内容是有限的,所以对待庞杂七科资料时,正确的思路应是合理地减负,而不是试图把书上的内容大段大段的死记硬背,像是太黄太厚给我一个月时间背我估计也背不下来。而如果我们把内容理解、解构、打碎了再自己重塑、表达出来,把知识内化到脑子里并学会活的运用,这样子即使没有做到把书上的内容背诵到完全清楚,考试时也可能做到知识脱口而出、下笔成章了。

五、考生如何在专业课取得高分

学习可以拆解为三步走,阅读输入,再运用逻辑通过自己做笔记的方式,将信息在脑海中编排成为一份合理性的知识体系“地图”。这份地图是独属于考生个人的,其质量必须达到一个标准:指引考生在这一学科中的输出符合清华改卷老师的标准。

输入、信息处理和输出是同时进行的,这是一个把厚书读薄,再把薄书读厚的过程。考生可以尝试做到,把厚厚的一大本教科书里的对于考试而言重要的内容,用一张A4纸简要列出来,例如用一张纸把张老师的刑法基本立场观点列出,而列出来的各个点,考生能够看着几个字的关键词,自己讲出或写出书上的主要内容。

既然如此,我们势必要对自己的输入、信息处理、输出三种能力有意识地作训练的。如果考生在考试中天天对着书看啊看划啊划,没有做也没有训练第二步第三步,结果就是学进脑子里的知识像糨糊一样一团一团的模糊混乱,答题时也没有逻辑。

(一)输入:读书

输入时指引考生吸取哪些优质信息材料的方向标有三:一是真题,二是经验帖、三是往届学长学姐的笔记,取法乎上而得其中,清华老师的书自然是考试首选,其他学者写得好适合考试的书也是优质材料。书那么多要读哪些内容呢?标准是要精读那些适合写进论述题、案例题里的内容,以及读适合搭建学科体系的框架性、支柱性的原理知识。

清华考试的这些教科书想读一次就吃透是比较难的,书应该要多读几次,这就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有要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备考时间有限,单位时间内消化知识速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当然读书要读得快说白了就是无他唯手熟尔,读多了对学科熟悉了自然快了。这是可以训练的,以我自己举例,一战中政开始时读江平主编民法学读了大半个月才瞎看完,啥也没学懂读完也忘了,三战读太黄太厚上用了一周并做了电子版笔记。所以考生备考前期看见那么多书不要慌,沉下心踏实地去读就是了。

(二)CPU信息处理:做笔记

所有考生都是看的同一本书,都在考场上把十页答题纸写满,而分数可能相差几十分,其中的不同就在于如何处理信息。高手过招,看的就是招式,考场上考生互相比较竞赛的实质就在于这一点。

仅仅读书人大脑的信息处理效率可能是很低的,必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如果只是读和背别人的笔记,可能学了第二章就忘了第一章了。如果有一份用自己的话术体系组成的笔记,可以大大减少学完一科的时间,也就可以增加考试前循环所有科目的总次数了。

我个人认为,信息处理在形式上最好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话语来做一份电子版笔记,例如在阅读周、张、黎三位老师书上对于某一个刑法问题的文字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刑法专业的术语重构为一段自己的话语,虽然其内核、用语是“抄袭”自老师,但是通过这个写笔记的过程,考生实质上把信息打碎了再重组,也就能够把这个问题学透彻并深刻记忆。老师书上两页的字,在笔记中用五句话来表达其考试答题意义上的精髓,也更能方便记忆。

甚至笔记的体系,也就是自己脑中的学科体系同样可以参考教科书的目录的同时,有一个自己的体系。例如行政法按照“行政行为以及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来构建,又例如复试中的环境法,则可以用“环境权以及环境权衍生出来的原则与制度”来构建。

如何检验自己的笔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过关呢?一是在真题中取得高分,二是可以尝试做到比往届上岸学长学姐的笔记更加优秀。

(三)输出:写文章

备考目的就是要写出来一篇按照既定规则去评价要比别人更优秀的文章(论述题)。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认为最迟从十月份要开始练习输出了,例如看着目录,自己给自己出一道题目只有几个字的论述题,而考生可以在纸上写数百字一千字。

案例题是需要练习的,清华刑法的案例真题已经足够,而民法考生也可以通过学习北大、中政、华政的民法考研案例真题来锻炼解题思维模式。我个人认为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答对案例题的前提仍是对理论熟悉。考清华的这两年我都没有看王泽鉴老师的请求权基础,但是取得的分数也还行,案例题是比较难拉开差距的。

法学考研专业课考试,决定你考不考得上研究生的,不是前面100分的基础题目,而是100—120、130的难题。清华的论述题自由发挥程度高,区分程度也比较高,出现了139分这样的高分,而绝大部分考生是只能获得低分的。所以专业课的战略一定是尽力地取得高分,否则像我前两年考研那样,取得110左右这样看似尚可的分数,在初试复试被淘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那么我是如何在初试的论述题取得高分的呢?20年初试中民法考了无权代理,我写了德国民法的选择权制度与我国不同的规定,还写了韩老师和耿林老师对法条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宪法考的基本权利保障,除了基本点之外我还答了中国合宪性审查可以借鉴德国基本法第108条,法官遇到案件涉及违宪争议报告给审查机关,这是林老师在第二版的书和其他文章里主张的;我还答了林来梵老师的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双重主体说,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可以审查作为最高立法机关地位的全国人大的法律,为法律可作为合宪性审查对象奠定理论基础。刑法的不作为犯义务,我会把张老师、周老师在书中写的所假设的案例写上去,还会把三位老师对于如何理解德国刑法第13条不作为犯的等价性的观点写上去。

诉讼法也是一样可以根据记忆现场编写案例,积极既判力和消极既判力的区别,我会根据自己对《讲义》里两个案例扩充着现场编写两个案例来说明区别,除此之外,还写了民诉司法解释的规定,张卫平老师根据新诉讼标的说对于规定的重新阐释,既判力的三个范围及其例外,还要结合当事人主义辩论主义来阐述。

而刑诉的反悔权是有点难度的,我是分为三步走。首先用易延友老师的方法,用美国刑诉理念来对中国法条进行教义学解释,详细阐释书上的内容认罪认罚的核心是“自愿性”,接着我会摆出刑诉新增法条来分析法院庭审中与反悔相关的问题,最后我写的是认罪认罚具结书是合意契约,即使违背契约也有宪法刑诉的普通程序兜底,普通程序是原则认罪认罚是例外,巧的是后来我看到有文章写的美国法中辩诉交易的合意还真是受契约法规制。

可以看到,论述题就是写文章,首先是有逻辑地把书上的内容尽可能完整的写出来,这是前提、根基。而对于拓展,我们既可以举例子,也可以写清华老师或其他知名学者的立场、解释和观点,还可以参考国外的理论制度。我们可以把法放到社会中写动态的法运行、法效果,我们还可以把题目所讲的东西,放到整部法的体系中去阐释理解,写一写题目这一要素与法律中其他的要素、制度、理论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立法意义。甚至还能写一写立法论,可以怎样去完善制度。

这只是我的一点取得高分的方法,考生也可以和也必须有自己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达到目的是写出来的文章比别人的好。很多高分素材都是可以在备考押题时,有意识地准备的:同一道题大家回答的知识点都是那个知识点,对此提前有所准备的人,能够写出拓展知识的分数就不是一般的分数了。当然我也要说明的是,用林来梵老师的话来说,答题必须是戴着镣铐跳舞,我上述答题的拓展仍然是围绕着学科本身的逻辑、清华老师所走的主线来进行的,最多是在学科概念的话语体系里有自己的观点和发挥,此外提到某观点时也会引用学者的名字。这只是一种锦上添花,如果过多地篇幅写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甚至离开了法学,那是无根之萍很危险的。

(四)总结

以上我说的这些,都是次要的辅助的,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基础知识的积累才是王道,是主要的。考试没有捷径,或者说捷径只有一条,就是脚踏实地、踏实地去学。拟录取的同学都是很认真很踏实地去学习的,考试难点都是能够通过努力去解决的,这么多法法法是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日与夜把它们熟练掌握的。我虽浮躁,但在三年初试备考过程中也是做到了把手机放在住宅,从早到晚在图书馆学习直到晚上才用手机的,而所有我所畏惧困难、偷懒怕累、心存侥幸、没有充分准备的地方都付出了代价。清华精神和校风是行胜于言,那种耍小聪明的花架子是很难通过这场考试的。#考研# #清华#

二本考研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考研最容易考的学校)



赞 (0)